世界语Esperanto

来自TUCMandWSC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世界语(Esperanto)是由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Ludwig Lazarus Zamenhof)博士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于1887年7月26日发明创立的一种人造语言。  他期待这门语言能够为不同语言人群的交流提供便利,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语言、肤色、种族、地域等界限,用同一个身份——世界公民来平等、友好地相处,而并不打算用取代任何民族语。 [8]  世界语在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15]

世界语“Esperanto”词汇源意为“希望者”, [14]  表达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讲世界语的人被大家称为“世界语者”(Esperantisto)。 [8]  世界语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之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世界语者及世界语组织。 [10]  1954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把国际世界语协会列为B级咨询关系单位,从而确定了国际世界语协会(UEA)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地位。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对推广世界语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1]

以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宗教团体有:雍仲本波佛教(Yongzhong Bonpo)、韩国圆佛教(Ŭonbulismo)、日本大本教(Oomoto)、巴哈伊教(Bahai)等。以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际性组织还有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国际文化艺术联合会、国际雍仲本教联合会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语进入中国。1951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北京成立,胡愈之担任首任理事长。 [10]

创立背景

[编辑]

1887年,时年28岁的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发明了世界语。

柴门霍夫1859年出生于波兰东部的一个小镇比亚韦斯托克, [12] 其父亲是当地的一位教师。柴门霍夫掌握多种语言:在童年时代就学会了波兰语、俄语、德语,上中学后,又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英语、乌克兰语。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波兰尚处于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小镇民族杂居,居住着俄罗斯人、波兰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因为语言不通,各族群之间时常相互敌视、互不友善。逐渐,时刻感受着语言隔阂的柴门霍夫得出结论:语言分歧是造成人类划分成敌对阵营的主要原因, [14] 因此,他希望创造出一种中立通用的语言。 [12]

柴门霍夫从十六岁起开始研究国际语言,仔细分析各种语言的特点,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经过两年多的钻研,他终于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后来被称做“世界语”的初步方案,这时他才十九岁。

在完成世界语的初步方案后,柴门霍夫请同班同学到自己家里聚会。这批年轻人第一次用世界语热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篇,庆祝一种全新的希望来到人间。但是随后他们的行动受到社会的无情嘲笑和非难,甚至被斥责为“狂妄”。柴门霍夫的父亲迫于舆论的压力,阻止儿子继续做下去。为了让他集中精力学习,在柴门霍夫去莫斯科上大学时,父亲狠心把所有关于世界语的材料都烧掉了。然而柴门霍夫意志坚决,坚信自己从事的事业对人类有益。大学毕业以后,他一面从医,一面继续对世界语方案进行研究,不断地修改、充实、完善,同时他还用这种新的语言进行大量的翻译和创作实践,以此丰富这门语言的使用。

1887年7月,当他28岁时,在其岳父资助下,柴门霍夫以“希望者博士”的名义,自费出版了《第一书》,正式公布了世界语方案。这一天也成为世界语的正式诞生日。 [9]

1888年,柴门霍夫发表声明,称自己不愿做新语言的创造者,只是一个发起人。他宣布把世界语交给群众,让它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得到发展。

此后,他继续日间行医,夜间致力于世界语的译著和通讯工作,他把自己的财产都献给了世界语的发展和推广。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05年法国的布洛涅成功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从此,世界语逐步在全世界传播,并被应用到了多个领域。

世界语和中国

[编辑]

世界语在清朝末年传入中国。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斯不难读”语,也有叫“万国新语”的。后来借用了日语的意译名称“世界语”,一直沿用至今。大约二十世纪初俄国商人首先把它带到哈尔滨,又通过留学生带到上海和广州。陆式楷等人早期在上海开办过世界语夜校。随着留日学生刘师培等人学习世界语后回国,在上海出现了世界语传习所,推广世界语。留法、留英的学生回国后创办《世界语科学文学》杂志和《新世纪》周刊,宣传、推广世界语。

新文化运动时期,世界语曾得到蔡元培、钱玄同、鲁迅等人的支持和推行,很多高校都办起了国际语班。胡愈之等人受到无产阶级世界语者国际的影响,于1931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 [12]

上海、北京、广州、汉口是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语运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在这些城市里,建立了世界语的组织,办起了世界语的刊物,创建了世界语的学校,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还开设了世界语课程。

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刘师培、张继等人向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先生学习世界语。他们回国后,一面鼓吹无政府主义,一面在上海创办世界语传习所,推广世界语。

留学法国的华南圭、吴稚晖、褚民谊、许论博等人,以及留学英国的杨曾诰先生,也学习了世界语,并创办《世界语科学文学》杂志和《新世纪》周刊,宣传、推广世界语。这批人回国后也热心世界语的传播。

1939年12月,毛泽东为延安世界语展览题词:“我还是这一句话:如果以世界语为形式,而载之以真正爱国主义之道,真正革命之道。那么,世界语是可以学的,是应该学的。”这个题词不仅为当时革命圣地延安的世界语者从事世界语运动指明了方向,而且以后又成为我国世界语运动的指南。在延安,当时掀起了一股学习外语的热潮,许多人学习俄语、日语和世界语。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题词,大大促进了延安地区世界语运动的发展。 [17]

解放后,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世界语运动蓬勃发展。胡愈之、叶籁士为首的一批世界语者于1950年创办了世界语对外宣传刊物《中国报道》。1951年3月,建立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在全国第一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上,陈毅副总理倡议在北京召开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1964年12月,中国对外广播开辟世界语节目,每天对全球进行世界语广播。

1963年,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举办了“世界语对外宣传工作汇报展览”,并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参观了展览,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表了讲话。他说:“看了以后,使我的知识增加了一分,眼界扩大了一分,世界观丰富了一分。”在座谈会上,陈毅强调:“这个部门的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做的,要大发展。”同年,教育部发出公函:“在高等学校外文系开设第二外语、在其他系科开加选修课程的办法培养干部”。1982年,教育部又下达文件,重申“各高等院校可以将世界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一个语种,或开选修课。今后在学生毕业、干部考核及招考研究生等考试时,世界语可以作为第二外语科目”。世界语在我国的教育地位确立使世界语学习迎来一个热潮。 [18]

改革开放后,世界语在中国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1981年12月,楚图南、胡愈之、巴金、冰心、白寿彝、叶圣陶、夏衍等人士发起成立世界语之友协会。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用世界语出版了许多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书籍,比如说《鲁迅小说集》《红楼梦》《聊斋志异》《论语》《家》,以及部分商业、科技英语世界语汉语对照词典。

1986年,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北京举行。 [16] 这次大会有54个国家的2000多名世界语者参加。 [13]

2004年,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北京举行。此届世界语大会中国方面有300名儿童报名参加。 [3]

2019年7月22日,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邓肯·查特尔斯在芬兰拉赫蒂针对当前世界语发展形势和国际世界语事业现状等问题,高度评价了中国世界语事业发展成就。他表示,中国是国际世界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语在中国拥有良好的前景,国际世界语协会将继续保持与中国和中国世界语者的良好关系,充分挖掘合作潜力,争取为国际世界语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 [11]

世界语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编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杂志用8种语言出版,其中就包括世界语。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版《信使》杂志主编为黄银宝。

“绿星”下的大家庭

[编辑]

世界语标志是一颗绿色的五角星,象征着和平和希望。佩带绿星标记的世界语爱好者无论世界各地,都能凭借标志相认。世界语爱好者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际世界语协会每年更新注册登记为会员的世界语者的联系方式,并印成小册子分发。世界语营造了一个大家庭,每位世界语者都是大家庭里的一名成员。

世界语的吸引力正在于它代表了一种平等的精神。柴门霍夫在公布世界语方案后就多次声明,世界语不是他个人的,它属于全人类。作为中立不具备任何民族性的世界语的宗旨是,不干涉各国、各民族的内部事务,也不排斥、不企图取代任何一种民族语言,它只是为人类在进行国际交往时提供的一种国际辅助语,其目的是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平等,更加容易。因此,很多人开始积极宣传、推广、使用世界语,并建立了各种专业性的组织、学校等。 [3]

语言特征编辑 播报

世界语是一种计划语言,书写形式采用拉丁字母,共有二十八个字母,一个字母只发一个音,每个字母的音位固定,没有不发音的字母,读音和书写完全一致。每个词的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14] 学会了二十八个字母的发音并掌握它们的拼读规则,就可以读写出任何一个单词。

世界语基本词汇的词根,大部分来自欧洲各民族语言。

世界语的语法由十六条基本规则衍生出来,简洁且富于逻辑,因此比较容易掌握。

语言属性编辑 播报

旗帜

世界语旗帜的特点是,绿底,左上角的白方块中有一颗绿色五角星,于1892年由瑞典人B. G. Jonson设计。绿星旗最早是法国滨海布洛涅世界语俱乐部的旗帜,1905年在布洛涅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会上代表们批准此旗作为世界语标志。有时人们也会在星星里加一个字母E。基督徒有时会在星星上面加上一个白十字架。左翼人士会把绿底改为红色。

代码

ISO 639-1: eo

ISO 639-2: epo

ISO/DIS 639-3: epo [2]

字母

世界语有28个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22个),再加上6个带变音符号的字母(Ĉ、Ĝ、Ĥ、Ĵ、Ŝ、Ŭ)。

字母 [国际音标] 例词

A a [a] ami-爱

B b [b] bela-漂亮的

C c [ts] celo-目标

Ĉ ĉ [tʃ] ĉokolado-巧克力

D d [d] doni-给予

E e [e] egala-平等的;公平的

F f [f] facila-容易的

G g [g] granda-大的

Ĝ ĝ [dʒ] ĝui-享受

H h [h] horo-小时、钟点

Ĥ ĥ [x] ĥoro-合唱

I i [i] infano-小孩

J j [j] juna-年青的

Ĵ ĵ [ʒ] ĵurnalo-报纸

K k [k] kafo-咖啡

L l [l] lando-国家

M m [m] maro-海

N n [n] nokto-夜晚

O o [o] oro-金子

P p [p] paco-和平

R r [r] rapida-快速的

S s [s] salti-跳

Ŝ ŝ [ʃ] ŝipo-船

T t [t] tago-白天

U u [u] urbo-城市

Ŭ ŭ [w] aŭto-汽车

V v [v] vivo-生活;生命

Z z [z] zebro-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