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生成语法”的源代码
←
生成语法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定义 == 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是由[[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于195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形式化规则系统**解释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及其**句法结构的生成机制**。其核心假设是:人类先天具备[[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G),该系统通过有限规则生成无限合语法句子,并能区分合语法与不合语法表达(如英语“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虽无意义但合语法)。生成语法区别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形式属性**而非交际功能。 == 基本范畴 == 生成语法的研究框架包含以下核心概念: 1. **普遍语法(UG)** - 人类语言能力的先天生物基础,包含参数(parameters)与原则(principles),如“投射原则”(Projection Principle)要求句法结构需完整映射语义解释。 - 参数设定(如“主语省略参数”)解释语言差异:意大利语可省略主语(“[Lui] parla” → “Parla”),而英语不可(“*Speaks”)。 2. **短语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s)** - 描述句法成分的层级组合方式,如英语名词短语规则:NP → Det + N(如“The cat”)。 - 引入X-阶标理论(X-bar Theory)统一短语结构模式(见[[Chomsky 1970]])。 3. **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s)** - 操作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向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转化的机制,如: - **移位**(Wh-movement):将疑问词移至句首(“John saw [whom]” → “Whom did John see ___?”)。 - **删除**(Deletion):省略重复成分(“John can [solve the problem]” → “John can ___”)。 4. **管辖与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GB)** - 提出“空语类”(empty categories)解释代词照应(如“John_i thinks [he_i likes Mary]”中的“he”约束于“John”)。 - 包含θ-角色分配(Theta Criterion)、格核查(Case Checking)等子模块。 5. **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 1990年代发展至今的核心理念,主张语言机制应遵循“经济性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如: - **合并**(Merge)作为唯一句法操作,生成递归结构(如嵌套从句)。 - **省力原则**(Last Resort):仅当必要时执行移位等复杂操作。 == 核心功能 == 生成语法系统的关键目标: - **解释语言能力**:为何儿童能在有限输入中掌握复杂语法规则(即[[语言习得机制]])。 - **统一性解释**:通过UG原则与参数设定,揭示跨语言共性(如所有语言均有主语与谓语区分)。 - **递归性建模**:形式化语言的无限生成能力(如“The man [who [who saw me] left]”的嵌套限制)。 - **合语法判断**:区分形式正确但无意义的句子(如乔姆斯基的“colorless green ideas”)与不合语法句子(如“*Him go?”)。 == 理论发展 == 生成语法演进的关键阶段: # **古典理论(1957-1965)** - 《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 1957)提出有限状态语法的局限性,强调转换规则的必要性。 - 《语言与心智》(Language and Mind, 1968)确立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言语行为(performance)的区分。 # **标准理论(1965-1977)** - 引入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二分法,以解释歧义(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的两种解读)。 -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1965)整合语义解释模块。 # **原则与参数理论(1981-1992)** - 《管辖与约束讲稿》(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1981)提出模块化理论框架。 - 参数设定(如OV/VO词序参数)解释语言类型差异(如日语SOV vs. 英语SVO)。 # **最简方案(1995-至今)** - 《句法的最简探索》(The Minimalist Program, 1995)取消深层/表层结构划分,以“推导”(Derivation)替代转换。 - 引入“探针-目标匹配”(Probe-Goal Agreement)机制解释长距离依存(如疑问句中的wh-词移位)。 == 应用领域 == 生成语法理论的实际影响: - **语言教学**:设计基于普遍语法的语言对比课程(如英语与汉语的句法差异分析)。 - **计算语言学**:开发形式化语法解析器(如[[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 **神经语言学**:通过脑成像研究验证语言模块性假说(如布罗卡区与句法处理的关联)。 - **人工智能**:构建基于合并操作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如[[Transformer架构]]的递归性模拟)。 == 争议与批评 == 主要争议点: - **过度形式化**:批评者认为生成语法脱离实际语言使用(见[[社会语言学]]对变异的关注)。 - **参数可学习性**:儿童如何从嘈杂输入中确定参数值(“[[贫穷的刺激]]”问题)。 - **跨语言适用性**:部分理论难以解释多式逻辑语言(如澳大利亚原住民语言的非线性句法)。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扩展建议 == 1. **案例深化**:添加英语助动词倒装(如疑问句“Did he go?”)的生成树状图。 2. **对比分析**:链接至[[系统功能语法]],对比生成语法与功能主义的句法观差异。 3. **技术延伸**:讨论生成语法在[[形式语言理论]]中的计算复杂性(如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局限)。 4. **前沿进展**:补充生成语法与[[连接主义模型]](如神经网络)的融合尝试(如[[神经符号系统]])。
本页使用的模板:
模板:Reflist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生成语法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