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语言学小课堂
”︁(章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进行任何编辑,您的IP地址会公开展示。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账号
,您的编辑会以您的用户名署名,此外还有其他益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 第五期 == 今日知识点分享 今天我们来聊聊研究音韵学的古代材料。 韵书和等韵图:韵书即按韵编排的字典。现存最早的韵书为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我们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其原本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都是后来人的修订本如《广韵》、《王韵》、《唐韵》等。) 除《切韵》之外,大家常听到的韵书还有《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华通韵》…… 等韵图又称“韵图”,以各种“参数”为横纵坐标,并在对应点写下对应字。 例如在《韵镜》中,每张图纵向按“半舌半齿、喉、齿、牙、舌、唇。”分为六列,每列又根据清浊分为若干小列。横向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四行,与上述六列交叉成框,每个框里又按等再分为四小行。并在横纵相交的位置写出对应字音的代表字(若没有字则直接画圈)。 我们常说的等韵图有《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说到韵图、韵书我们就必须要聊一下反切法: 反切法是古人主要的注音方式。具体操作为找出两个字一个字代表声母(反切上字),另一个字代表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将这两个字“拼接”到一起表示一个字的音。例如在普通话中有: 忍(rěn)——日(r | ì)本(b | ěn)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反切法以外,古人有时候还会用同音字注音、四角圈点标记等办法为字注音。(比如学习《琉球官话课本》的学生,从头到尾都是这两种注音方式。) 谐声系统与韵文: 韵文在历朝历代都有,主要可以根据韵脚来研究韵腹、韵尾和声调。例如在《九歌.东皇太一》当中: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来“琅芳皇浆倡堂康”这些字都押*-ang。(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些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一部,且如今我们用普通话朗读依旧是押韵的。) 汉字为记录语素与音节的文字。古人在造字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形声字。(比如錦、處、旗也是形声字,但很网友却意识不到。) 在这些谐声字当中,共用同一声符的字可以被我们归为一个谐声系统,并加以分析。 对音材料:指两种语言之间用来音译对方语言的材料。(两种语言里面肯定有一种是汉语啦……) 早期比较有名的对音材料有《越人歌》和《维甲令》。(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网上有很多虚假信息,还请大家选择性相信,此处着重点名刘小羽!) 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对音材料也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梵汉对音、日语音读、汉越音、满汉对音等都是我们研究古汉语的好材料。 例如:来母字在梵汉对音材料《大智度论》里,以罗字译ra以逻字译la。在《大般涅槃经》里以啰字译ra以罗字译la。而在《悉昙次第》中曾提到过逻字为“罗字上声兼弹舌呼之。”而在汉代时期汉梵对应材料存在着一定规模以来母字译ट组辅音(卷舌)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来母从*r向*l转变的
摘要:
请注意,所有对TUCMandWSC的贡献均可能会被其他贡献者编辑、修改或删除。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作品被随意编辑,请不要在此提交。
您同时也向我们承诺,您提交的内容为您自己所创作,或是复制自公共领域或类似自由来源(详情请见
RqhWiki:著作权
)。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未登录
讨论
贡献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特殊页面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